广东发布《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2025年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021-11-02 01:53:29

  10月29日,广东发布《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展望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和世界一流美丽大湾区基本建成。

  “《规划》的一大亮点是突出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认为,《规划》涵盖产业、空间、环境、文化、制度等多方面,这样的完整体系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全域治理:2025年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十三五”末,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最好水平。而“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向纵深推进。

  在大气治理方面,《规划》明确将以臭氧防控为核心,建立省市联动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管理机制和挥发性有机物源谱调查机制,并严格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分级管控。到2025年,全省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臭氧浓度上升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针对治水,《规划》提出的思路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继续保好水、治差水、增生态用水。要构建城市多水源联网供水格局,全域推动黑臭水体整治修复,其中环保基础设施尤为关键,《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9%、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在此基础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89.9%。

  另外,还要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建设“无废城市”,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要达到99%以上。

  污染治理外,更需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广东“十四五”将推动城市整体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

  对于城市,要优化提升城市功能。科学确定各类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内亲民蓝绿空间建设,织密城市绿地网络,提升体现文化特质的城市空间和建筑风貌等。而在农村,要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大中小河流和乡村水体生态治理力度。

  万里碧道对人居环境提升意义重大,《规划》也明确,要将碧道和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沿珠江三角洲主干河道建设连通山海的生态廊道。到2025年,全省力争建成碧道总长度超过7800公里,基本覆盖21个地级以上市中心城区及县(市、区)城区、主要城镇的重点河段。

  健全体系:各地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更强调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规划》明确,广东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事实上,森林固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很重要,因此《规划》提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广东要全面推行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8.9%,森林蓄积量达6.2亿立方米。另外,还要实现省级以上重要湿地数量达50处以上,完成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8000公顷。

  生态环境治理是长期性、系统性过程,此次《规划》也特别强调健全制度,并构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十四五”广东将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到2025年,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在这个格局中,将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制度等。同时还要健全环境治理监管、环境治理市场和环境治理信用体系。

  文明更需深入人心。《规划》最后提出要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点是全面推行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要源头减量。《规划》强调要严控商品过度包装,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可循环使用、可降解和易于回收的绿色包装材料,到2025年,全省范围内邮政快递网点免胶带纸箱应用比例提高到20%以上。

  同时,要建设简便易行的分类投放体系和投放方式,全面推进焚烧处理能力建设、稳步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健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等。到2025年,全省地级以上市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