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持续向重点乡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巩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成果,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与监督,实现对村“两委”成员监督监察全覆盖。结合清廉村(居)建设,健全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动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最多跑一地、一码解纠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行优秀驻村党员民警(辅警)在村“两委”兼职制度,深入开展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的平安创建活动。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农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实施激励关爱工程,坚持抓投入、强保障、促减负,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激发基层干事创业动力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坚持数字化与村庄建设深度融合,用数字化引领驱动乡村发展,以美丽乡村精品村为试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数字村庄”,实现集便民服务、土地管理、集体产权、安全生产、秸秆禁烧、人居环境整治、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功能。
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进一步整合乡镇和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工作事项,完善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工作平台及运行机制,完善便民服务事项清单,深化乡村“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强化信息化支撑,发挥“互联网+智慧党建”融平台功能,提升各级党组织快速调度能力,实现远程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等资源共享。健全“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村党组织体系,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民生保障、应急管理、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等职能,做到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基层矛盾调解中心、群团服务点等各种功能,推动各类服务资源集聚,打造开放共享的乡村党群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关键环节融合应用,建设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智慧示范基地。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园)、农产品集中加工区、“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规模养殖场等开展设施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监测控制等物联网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智慧农(牧、渔)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科学编制乡村规划,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补齐乡村规划短板,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基本完成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序推进省级“百镇千村规划”工程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的规划编制,优先推动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村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到2025年,构建完成县域国土空间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乡村地区规划全覆盖。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结合村庄优势特色,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产品,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的美丽乡村精品村;按照“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标准,打造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探索建立美丽乡村管护运营长效机制。以主要交通干线为框架,以著名景区为依托,以美丽乡村为节点,推动美丽乡村组团发展,综合提升村庄——景区——过渡地带之间的道路、环境和服务设施品质,重点打造市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组团。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到2025年,力争建成100个以上精品村、500个以上示范村,美丽乡村组团基本形成,建成3—5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
提升农房品质风貌。建立健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农房设计水平和建造品质不断提升。加快因灾受损房屋加固修复和搬迁重建,扎实推进农房整治,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违章建筑拆除、农房抗震改造,保障农村人口基本住房安全。结合不同区域的地貌特征,强化地域符号,提升地域农房风貌。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到2025年,全市农村房屋建造品质显著提升,建筑特色与村庄风貌初步显现。
二、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和群众意愿,科学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加强监管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的“五有”后续管护机制,强化后期管护服务。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分区分类有序治理,优先治理黄河流域、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接合部、旅游风景区七类村庄生活污水。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积极推广“二次四分法”等符合农村特点、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模式。完善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
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动员广大农村家庭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以居室美、厨厕美、院落美、绿化美、家风美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庭院创建工作,通过整治居室院落环境卫生、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培育传承良好家风,打造“家和院净人美”的农村庭院。到2025年,全市60%以上的农户庭院达到“美丽庭院”建设标准。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开展“六乱六清”整治工作,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制度,推动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行维护。探索建立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民适当付费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三、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推进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完善路网布局,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路网服务水平。完善创新公路质量监管和养护模式,提高监管及养护水平。提高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农村物流服务便捷化、产业运输融合化、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强化城乡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对安全隐患“零容忍”。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农村公路网络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物流便捷化的客货运输网络,形成建制村到乡镇0.5小时和乡镇到县城1小时交通圈,新增以运输组织、仓储和快递服务、信息交易等为主要功能的县级物流中心3个以上,新增乡镇运输服务站15个以上,农村物流服务行政村实现全覆盖,行政村最多一次换乘到达县城比例达到100%。
推进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供水建管市场化、饮用水源地表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增强乡村供水保障能力。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水费收缴率和群众满意度,确保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到2025年,基本实现城乡供水管护一体化,力争完成市域内其他区县(市)水源置换工作(饮用水地表化工程覆盖辖区内70%以上的人口);县域内地表水源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70%以上。
推进县域城乡清洁能源一体化。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积极推动农村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发展,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水平。实施“气化乡村”工程,全市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实现全覆盖,农村天然气普及率85%以上。提升农村电网建设水平,到2025年全市农村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长低于5.4小时,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推进县域城乡网络建设一体化。持续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入,加快农村“新基建”布局,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统筹推进城乡千兆光网建设升级,持续开展农村网络提速降费,加大基层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网络覆盖,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县域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五大工程”成效明显,城乡信息通信网络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县域内5G基站数量达到1.2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分别提升3个百分点,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弥合。
推进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加快县域无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级地面模拟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转换工作,完善县域节目传输覆盖。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和用户服务。到2025年,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城乡一致,形成终端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四级应急广播体系,基本实现全市无线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节目信号接入IPTV直播频道。
推进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一体化。加强县域物流服务网络、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壮大农村物流经营主体,创新县域物流运作模式,推进城乡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运转高效、多方协同、绿色创新的县域城乡物流体系,行政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到100%。